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關鍵詞之改善民生_馬儒融合論之15

馬儒融合論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1-5-3 18:05

本節探討:馬儒融合論〔15〕關鍵詞之改善民生。闡釋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社會歷史觀上融合的第二個關鍵詞:改善民生。

以人爲本的執政理念,必然導致民生問題日益受到黨、政府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保障和改善民生,成爲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民生』一詞,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其含義一般是指民眾的基本生計。

關注民生的思想,在中華文化中源遠流長。早在【尚書·大禹謨】中,就有『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治國理政智慧。所謂『正德』,就是盡人之性,以正人德。要把國家治理好,爲政者首先必須端正自己的品德,正己而後方可正人。所謂『利用』,就是『利民之用』,爲政者要懂得並善於利用自然資源爲民眾的生計服務。所謂『厚生』, 就是『厚民之生』,爲政者要經世濟民,使民眾的生活富足,充裕。所謂『惟和』,就是把『和』作爲最高價值追求,爲政者要協調好社會關係,實現人際和諧,建立和諧的理想社會。

孔子繼承上古以來的文化傳統,並加以引申發揮。子貢問老師:『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孔子說,這哪裡僅僅是仁道,這是聖德啊【論語·雍也】。他把『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修己以安百姓』 【論語·憲問】看做是比仁道更高的聖德,就是堯、舜那樣的聖人也難以完全做到。孔子自幼家境貧寒,少年時代從事過許多社會底層的艱苦勞動,自述『吾少也賤地位很低,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這使他一生對廣大民眾抱有深切的同情,也是他提出『仁者愛人』、『博施濟眾』思想和『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左傳·哀公十一年】政策主張的重要原因。孔子描述的『大同』社會,是一個『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的和諧社會,其中飽含著對天下蒼生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深切關懷。

明清之際興起的實學思潮,鑑於明王朝覆亡的沉痛教訓,對日趨空疏的"明心見性"等空談進行了有力批判,從"濟世"、"救民"出發,繼承先秦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以"經世致用"爲主要特徵,崇尚務實之風,針砭時弊,啟迪民智,在政治、經濟、學術和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提出了新的思想和觀點,被稱爲中國早期的啟蒙思想。實學思潮在經濟領域的集中體現,就是對"厚生利用"之學的提倡、研究和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

到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高舉『天下爲公』的旗幟,提出民主共和的建國綱領和『三民主義』思想。他給中國傳統社會的『民生』概念注入新的內涵:『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頁。『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經濟的中心和種種歷史活動的中心』【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25頁。『民生是社會一切活動的原動力』【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35頁。主張通過『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的辦法來實現民生幸福,從而把民生問題上升到國家大政方針的高度。

馬克思主義的崇高社會理想,是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思想運用於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際,繼承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以來關注民生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了具有中國風格和特徵的『民生觀』,堅持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爲現階段爲人民謀利益的重要手段。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推翻壓在自己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改善民生,爲人民謀利益,主要體現在爭取勞苦大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上。毛澤東指出:『就目前來說,革命的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其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就是要爲全國一切抗日的人民謀利益。』『共產黨是爲民族、爲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10—811頁『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 【毛澤東文集】第2卷,第467頁新中國建立後,毛澤東領導黨和人民開始探索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他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爲了解放生產力。』【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1頁。強調要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改善人民生活,『發展生產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須兼顧。』【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988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人民面臨的主要任務,是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變到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軌道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改善民生,爲人民謀利益,主要體現在首先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在此基礎上實現人民生活總體達小康。鄧小平總結中國百年以來興衰榮辱的歷史,提出『三步走』的發展目標和戰略部署,以及『發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他在南方談話中指出:『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2頁

民生是治國之本、執政之基。民生繫著民心,是人民幸福、社會和諧之源,是最大的政治。從鄧小平提出『發展是硬道理』,到江澤民提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再到胡錦濤提出『科學發展觀』,通過發展改善民生,成爲中國走向強盛、人民邁向共同富裕的關鍵詞。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始終以人民爲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他對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黨的初心使命的根本體現。』『中國共產黨作爲馬克思主義政黨,從誕生之日起,就將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作爲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民生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著力方向是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價值取向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作爲『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對民生建設作出了具體、細緻、周密的安排,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成爲未來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支點。

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關注民生,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中國共產黨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