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六本第十五(一)

孔子家语作者:孔子,弟子发布:华夏士子

2021-10-6 18:38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行己:立身處世。本:根本.本立然後為君子也吳曰:論語: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易正其本.萬事理.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吳曰:孝.百行之首.喪紀有禮矣.而哀為本吳曰:喪與其易.寧戚.戰陣有列矣.而勇為本吳曰:後之發.先之至.治政有理矣.而農為本吳曰:君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居國有道矣.而嗣為本王曰:繼嗣不立.則亂之萌.吳曰:太子.天下之本也.本摇則國隨之.⊙嗣:子孫,這裡指選定繼位之君.生財有時矣.而力為本延章曰:時者,義之所匯,故成一時之需,躬行其義,則利在其中矣。吳曰:生財有大道.在為之者疾.置本不固吳曰:置.立也.無務豐末吳曰:豐.培使大也.本不固末.雖豐而必覆.大學所謂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親戚不悅.無務外交延章曰:孝悌未行,而欲友人,罕乎得其仁者。吳曰:先自薄矣.外交何為其所厚者.薄而其外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事不終始.無務多業.記聞而言.無務多說王曰:但說所聞而言.言不出說中.故不可以務多說.比近不安.無務求遠.是故反本修邇⊙反本修邇:返回到事物的根本,從近處做起.君子之道也延章曰:王道安近來遠.霸道聯遠攻近.』

白話譯文
孔子說:『立身行事有六個根本,然後才能成為君子。立身有仁義,孝道是根本;舉辦喪事有禮節,哀痛是根本;交戰佈陣有行列,勇敢是根本;治理國家有條理,農業是根本;掌管天下有原則,選定繼位人是根本;創造財富有時機,肯下力氣是根本。根本不鞏固,就不能很好地從事農桑;不能讓親戚高興,就不要進行人事交往;辦事不能有始有終,就不要經營多種產業;道聼塗説的話,就不要多說;不能讓近處安定,就不要去安定遠方。因此返回到事物的根本,從近處做起,是君子遵循的途徑。』

參考譯文
孔子說:『立身行事,要先遵循六個根本準則,做到才能成為君子。立身應合乎道義,而孝是立身的根本;喪事要有禮儀,而哀是辦喪事的根本;打仗交戰要佈陣要有行列,勇敢是根本;處理政務有法則,農業是政治的根本;管理國家要有規律,及時立嗣繼承是根本;生財要靠時機,付出勞力是根本。根本樹得不牢固,就無法從事于農桑;親近的人都不高興你,就無從與外人打交道;做事不能有始有終,就無法從事多種行業;道聼塗説,知識淺薄,就不要勉強多說;連近邊的人都安定不下,就不要考慮遠方的人來依附你。所以回到本源、整頓近處,是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行己立身的方法啊!』

孔子曰:『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吳曰:商湯周武由聽蹇諤言.故昌盛.⊙諤諤:直言進諫的樣子.桀紂以唯唯而亡吳曰:夏桀殷紂.其臣順意.惟唯唯.故亡其國.⊙唯唯:恭敬順從的應答聲.君無爭臣⊙爭:通『諍』,直言勸諫.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吳曰:君父兄士.若均無諫争之人.欲自少其過失者.未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吳曰:國不至於危亡.家不至於悖逆.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吳曰:父子兄弟俱無過失.朋友亦無棄絶矣.』

白話譯文
孔子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商湯和周武王因為能聽取進諫的直言而使國家昌盛,夏桀和商紂因為只聽隨聲附和的話而國破身亡。國君沒有直言敢諫的大臣,父親沒有直言敢諫的兒子,兄長沒有直言敢勸的弟弟,士人沒有直言敢勸的朋友,要想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國君有失誤,臣子來補救;父親有失誤,兒子來補救;哥哥有失誤,弟弟來補救;自己有失誤,朋友來補救。」這樣,國家就沒有滅亡的危險,家庭就沒有悖逆的壞事,父子兄弟之間不會失和,朋友也不會斷絕來往。』

參考譯文
孔子說:『良藥吃起來口苦但對疾病有好處,忠貞的話聽起來不舒服但對事業有好處。商湯和周武王因為能聽取進諫的直言而使國家昌盛,夏桀和商紂因為只聽隨聲附和的話而國破身亡。國君沒有直言敢諫的大臣,父親沒有直言敢勸的兒子,兄長沒有直言敢勸的弟弟,士人沒有直言敢勸的朋友,要想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國君有失誤,臣子來補救;父親有失誤,兒子來補救;哥哥有失誤,弟弟來補救;自己有失誤,朋友來補救。」這樣,國家就沒有滅亡的危險,家庭就沒有悖逆的壞事,父子兄弟之間不會失和,朋友也不會斷絕來往了。』

孔子見齊景公.公悅焉.請置禀丘⊙禀丘:或作『廪丘』,齊國邑名。之邑以為養⊙養:提供給養。作為食邑的意思。.孔子辭而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受賞.今吾言於齊君.君未之行⊙君未之行:或作『君未之有行』,指齊景公還沒有採取實際行動。.而賜吾邑.其不知丘甚矣.』於是遂行延章曰:無功而受賞,是賤其志矣,而害其學義也

白話譯文
孔子去見齊景公。齊景公非常高興,表示要把廩丘邑贈予孔子,以此作為孔子供養之地。孔子拒絕了,沒有接受贈地。回到住處,對弟子們說:『我聽說君子應當有了功勞才應該接受獎賞,時下我遊說齊國國君,和他談治國安民之道,他並沒有按我的勸導行事,卻要賜給我廩丘邑,他也太不瞭解我了!』這樣就離開了齊國,走了。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